有关纪录影片《天安门》的部分影评

 

一九九五年六、七月间,记录“六四事件”的三小时大型纪录影片《天安门》尚未问世,海内外已经为之喧然声起。随着该影片在各国电影节及美国公共电视网上的播出,各地新闻媒体都对之作了广泛的报道和评论。此处缩回几的仅仅是中文刊物上的部分有关争鸣文章,以便读者了解辩论的主要内容和焦点。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查阅各中英文新闻媒体对《天安门》的影评、争议索引。

 

白梦,天安门的审判,《北京之春》,19956月号(总第25期),第37

 一个曾经像特殊贵族一样在中国长大,并与中共高层有深厚渊源的美国人 Carma Hinton,集合一些面目不清的人,并断章取义地选取资料拼凑成一部叫《天安门》的影片,明显歪曲历史事实,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。

 

柴玲,请尊重历史,《北京之春》,19956月号(总第25期),第31

一个有亲共历史的人为了牟取商业暴利推销自己的纪录片,将柴玲在运动中的一个录音断章取义,企图要标新立异。

 

封从德,背离历史的历史总结--对当前争议的几点质疑,《北京之春》,19957月号(总第26期),第32

 

龚小夏,关于天安门运动的三言两语,《北京之春》,19957月号(总第26期),第46

八九年学运中,许多学生领袖倾向于不顾后果而采取激进的策略,不断地制造戏剧性事件,不断地将所有解决问题的建议--无论是来自哪一方--都斥责为阴谋。他们对八九民运的悲剧负有不容推卸的个人责任。

 

胡平,回首天安门--对当前争论的几点评论,《北京之春》,19956月号(总第25期),第50

一个人不能只要领袖的头衔、荣誉、权力或影响力,而拒绝承担领袖的责任。民运人士的特殊地位,常常使我们意识不到这种责任感,运动成功了,大家都夸我们;运动失败了,大家都骂政府。结果便是,无论运动是成是败,我们民运人士都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责任要负。

 

卡玛,对影片《移山》的几点质疑,《北京之春》,19956月号(总第25期),第56

《移山》在叙述和资料片的引用上多处与事实不符。...八九民运的参与者,特别是学生领袖们,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弱点是非常符合人性,可以理解,甚至往往是令人同情的;但这并不意味必须掩盖、认同、甚至赞赏这些弱点。江指出这些弱点等同于赞成共产党的暴力,这与共产党一贯的强权逻辑是一脉相承的。

 

卡玛,为什么《天安门》没有采访到柴玲?,《天安门》,香港:明镜出版社,1997

 

阮铭,怎样重估历史?《北京之春》,19956月号(总第25期),第34

《联合报》夸奖这部片子是有关天安门学生运动的终极之作'。然而据我看来,那不过是一部用谎言剪裁历史的欺世之作。

 

阮铭,末日审判前的赌博,《天安门》,19956月创刊号,第20

 

耶人,“海外民运跳不出共产模式,《九十年代》,19957月第88页、8月第85

(GIF图像格式)

柴玲期待流血的谈话本极简单,但相当一批民运人士对此话题却充满恐惧,纷纷谴责影片《天安门》别有用心。流亡人士是中国民主的独生子,他们以共产党的思维方式反共产党,对西方民主取叶公好龙的态度。

 

耶人,《天安门》的挑战,《北京之春》,19964月号(总第35期),第62

海外民运人士应摆脱他们所习惯的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。在这些人的心目中,世界上非黑即白--你不同意我的观点,就属于共产党一伙。文献纪录片《天安门》所要挑战的,正是这种建立在无差别秩序之上的我们他们的二分模式,尽可能多地告诉人们事实,而不是去当政治的拉拉队。

 

 

中文主页 | 关于影片 | 音像图库 | 民主墙 | 六四史料 | 网站导览 | English
© Long Bow Group,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